📗🌀📈
此案审判员张岩指出,名誉指民事主体就其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获得的社会评价,是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一项人格权益。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某文化公司和王佳祺曾经有过劳务派遣关系,双方就离职补偿金一事存在纠纷,若王佳祺认为该文化公司在处理其离职一事时,存在不当行为,可以通过劳动仲裁、诉讼的正当途径解决,但王佳祺怠于行使权利,提起劳动仲裁后未出庭,导致被仲裁机构撤回仲裁申请,由此可见,王佳祺未通过正当途径维权。
周晨(化名)是某科技公司销售员,她在职期间,所在门店货物丢失,科技公司认为周晨私自拿了公司物品,便在公司微信群中发布加盖公章的公告截图,称周晨因涉嫌盗窃公司门店财物且数额巨大已被开除,并被警方立案。周晨则认为,“盗窃财物”“数额巨大”“被警方立案”是科技公司捏造事实,在公司微信群中发布公告,造成了自身社会评价的降低,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因此诉至法院。
张勤缘认为,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行使公司内部的管理职权时应当尊重劳动者的人格尊严,在缺乏充分证据支持时,不应将足以损害员工名誉的内容在一定范围内传播,虽然公告中使用了“涉嫌”一词未直接认定周晨行为已构成犯罪,但结合公告中的表述,有可能使他人误认为周晨实施了较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并被公安机关立案调查,足以导致周晨社会评价的降低。
“公民的名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此案审判员韩继先分析说,根据民法典规定,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实践中,法院将根据科技公司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影响范围等因素酌情确定精神损害抚慰金赔偿数额。
张勤缘提醒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根据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这里规定的民事主体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因此,无论是劳动者还是用人单位,或是同事之间,发表侵权言论致另一方社会评价降低,都要承担后果,任何一方名誉被侵害,都有权主张维护自身权利。她建议,在社交媒体发声应当注意方式,确保在言论属实、有证据证明且用语妥当、不存在侮辱及诽谤的基础上,去发表关于他人的观点,避免因措辞不当、无端猜想而侵犯他人名誉权。
✖(撰稿:费唯莺)俄驻伦敦大使:乌克兰只可以在“国际承认的边界”使用“风暴阴影”导弹
2025/05/04祁剑邦🤶
让考古遗产焕发历久弥新的光彩(人民时评)
2025/05/04洪江伯👝
昆仑万维正式发布首款AI流媒体音乐平台Melodio
2025/05/04寿纯恒💒
安徽庐州木雕非遗传人修复百座祠堂 传承面临后继无人
2025/05/04贺斌可🆓
对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拟表彰对象进行公示的公告
2025/05/04宣倩保❨
湃书单|澎湃新闻编辑们在读的14本书:人与神圣
2025/05/03宰翔富🚯
吴猛强:《奥林匹克》乱弹
2025/05/03应璧颖🐩
09版理论 - 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思想纵横)
2025/05/03裘维洁h
幕后英雄!解放军文职人员宣传片
2025/05/02詹磊发x
成都8月限行图(2024)
2025/05/02袁真坚🌄